THE LATEST INFORMATION
| 捐赠故事 |
近年来,尤其是国家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实施以来,海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教育局、残联通力协作,在资源整合上步调一致;社会各界积极呼应,在人力物力上提供帮助,建构了新常态下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抓住机遇,重点突破,确定我市普特融合发展方向
(一)特殊教育科学管理体系已然形成
1、机构健全
根据《南通市特殊教育提升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2016年5月,海门市教育局、残联联合发文,成立海门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任主任,残联副理事长、教育局基教科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由特教学校校长任主任,残联康复师、特教学校教师担任兼职特教教研员。指导中心的成立,整合了全市特殊教育资源,发挥了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在我市特殊教育普及提升中的管理、指导、研究、培训和服务功能,为全面推进我市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经费保障
海门市政府2014年4月以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办文单〔2014〕434号的形式,确定了《关于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免费用餐经费筹措办法》,每年由财政补助9.84万元、慈善总会10万元、徐有庠基金会5万元、残联10万元,共计34.84万元,用于特教学校在校学生免费用餐。2015年起明确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全部享受特困补助。2016年7月分别以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形式(2016年7月21日第58号,2016年7月19日第60号),明确“市财政按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8倍的标准按实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双学籍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明确“市财政拨付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康教上门项目经费每年52.2万元”。
3、制度规范
2016年10月,教育局和残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我市“送教上门”工作的通知》(海教普〔2016〕49号)、《关于加强随班就读管理,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通知》(海教普〔2016〕48号),明确了随班就读管理的目标任务,对特殊儿童的筛查测试、日常管理、责任分工和考核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对送教上门学生的学籍管理、经费使用、考核评估和奖励措施也作了明确的要求。文件中明确表示,送教上门活动中,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教师上门开展教学和康复训练,每生每次补贴100元;巡回指导小组开展巡回指导,每生每次补贴100元;交通费按实际公里数进行补贴(每公里1.5元),伙食补贴每人次20元。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评比优秀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分别奖励500元、300元。
4、体系完善
根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相关要求,“十二五”期间,海门特殊教育逐步实现“两头延伸”。2013年申报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学前楼建设”,2014年建设完成;2015年9月实现三年学前教育,目前学前班在校学生19名。2017年,经海门市教育局、残联和张謇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协商,依托海门中专,联合残联“王家沙”糕点品牌,举办首届培智学生职业高中,开设糕点制作专业,预计招生8名,根据学生实际开设相关课程,采用边学习边实训的方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提高培智学生的就业水平。
(二)融合教育项目实施亮点纷呈
送教(康)上门有章可循
我市的送教(康)上门工作从2015年5月正式启动。由残联康复师、特教学校教师团队和爱心志愿者组成送教队伍,对全市87名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居住、不能坚持到校接受教育或进入机构康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或有康复需求的7~17周岁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联合送教(康)活动。2016年10月起,开始由义务教育学校负责本施教区的送教上门工作。坚持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量身定制、免费服务的原则,建立《送教上门学生管理办法》《送教上门教学工作常规》《送教上门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送教上门学生个人档案制度》《送教上门自愿教师培训与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送教(康)上门工作有章可循。
随班就读扎实推进
我市自2007年6月开始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筛查测试,成立筛查评估小组,通过韦氏量表的测查确定随班就读学生。2016年成立了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听障、视障和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坚持家长自愿、学校汇总、专家评估、结果反馈等流程,如有家长对筛查结果有异议,可以提请专家组重新审核。目前,我市随班就读学生有323人,其中小学有271人,涉及37所学校,资源教师37人。我们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要求筛查流程规范,坚持一人一案,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加强对随班就读孩子的个别化测试评估,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考核力度,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社会力量整合初见成效
教育部门有“大残联、大助残”意识,不仅对残疾学生的在校教育负责,而且为他们的继续教育保驾护航。市残联汲取新教育营养,策应大特教计划,在特殊教育向幼教和职教双向延伸中找准同步康复、帮助就业的位置。此外,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办学,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送教(康)上门项目由教育局、残联、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海门市爱心慈善公益协会联合运作,2016年5月举行项目启动仪式。两年多来,爱心慈善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风雨兼程,每月按时送教。市爱心慈善公益协会的“牵手阳光,爱洒江海”送教上门项目成为省残联优秀助残项目,并获评省共青团特别贡献奖。特殊教育学校的社区融合项目由特校与海门市义工联合会联合运作,2016年5月举行启动仪式,开展每月一次的社区融合活动。海门市运管处为每个在校的残障学生办理了覆盖南通地区的免费公交卡,解决了社区融合项目的交通经费。海门市兴业银行、中南集团提供15万元设立阳光助残奖励基金,每年教师节提供1.5万元奖励师生。海门市地税局是特教学校“两学一做”共建单位,他们目标指向听障学生,为优秀的听障学生升学就业提供生活补助和奖学金。在市妇联的牵头下,海门市金瑞开公司在特教学校开设“春蕾班”,为20名残障学生提供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农业银行、三建集团、农商行等单位为学生提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让全校学生实现“拎包入住”。
二、宏观布局,多措并举,提升我市融合教育水平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实现残疾儿童多元合理安置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加强特殊儿童入学安置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每一个特殊儿童能够享受适合的教育康复服务,海门市教育局、残联联合发文《关于成立海门市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海教普〔2017〕31号),明确了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医疗专家委员会汇集海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眼科医院的专家,对听障、视障和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医学鉴定,残联康复师、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负责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育评估。通知还明确了诊断与评估的时间和流程,家长如对评估结果有异议,可以向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出申诉,由中心组织重新审核。教育局为了规范特殊儿童的招生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出台了《关于做好海门市残障儿童少年招生工作的通知》(海教普〔2017〕27号),对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送教(康)上门的招生要求、报名办法、优惠政策给予明确的规定,让全市特殊儿童在科学的评估下,根据家长意愿和学生实际,得到合理的安置。
(二)资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随班就读水平逐步提高
根据海门市随班就读规划布局方案,以及本次资源中心建设项目的规划,2017至2018年,我们将再建设三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分别为海南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张謇职业教育技术学院融合教育中心(职业高中阶段),城北幼儿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学前教育阶段),2019年将在海门中心镇区建设9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2020年将在随班就读学生超过5名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资源教室。资源中心要设置学习训练区、资源评估区、办公接待区,合理建设,科学规划,要根据《关于加强“随班就读”管理,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通知》的要求,对随班就读学生实现“一人一案”,设置其需要的特殊课程,制定个性化课程表,随班就读学生不在义务教育考核抽测的范围,由资源教师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考试评估。
(三)加强资源教师培训,融合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海门市将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今年助残日期间,我市举行首次特殊教育论文评比,根据送教上门频率和质量,以及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情况等,选拔优秀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先进单位代表、残联康复师,并进行大会交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三、攻坚克难,有效推进,推动我市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融合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许多残障儿童的家长因为面子问题,不愿自己的孩子参加诊断评估;许多符合送教上门条件的孩子其家长拒绝教师进门;部分健全孩子的家长因为班上有特殊儿童,向校长教师抱怨,甚至对残障孩子的家长施加压力;个别老师因为班上有特殊儿童,认为关心他们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等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特殊教育中心着力加强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特教学校的学生到海西幼儿园、张謇职业技术学院、通源小学、余东小学开展双向的普特融合教育活动;开展社区融合项目,每月让残障孩子进入社区、超市、车站、银行、菜场,设立社区融合友好单位,在提升孩子生存能力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悦纳残障儿童;利用电台访谈、电视专题节目宣传特殊教育。今年助残日期间,特教指导中心联合残联、志愿者协会,举办“你我融合,携手同行”的庆祝活动,组织残疾儿童作品义卖,活动前期由电视台、电台、微信朋友圈发布义卖信息,活动当天,海门市民热情高涨,学生作品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
(二)加大保障力度,让特教教师得到充分尊重
我市大多数资源教师是兼职,对特殊教育不甚了解,也不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在送教上门及随班就读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特殊教育的工作没有算工作量,也不享受任何待遇,有的资源教师经常调换,不太固定,对特殊教育工作缺乏热情。为此,教育局正在开展专题调研,在相对固定资源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逐步核定工作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争取人事、财政部门的支持,逐步提高资源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让每一个资源教师的工作得到肯定,付出有所回报。
(三)加大考核力度,让特教工作的开展正常有序
特殊教育工作面广量大,几乎涉及全市所有乡镇和学校,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为此,教育局和指导中心准备将特殊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常规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每个季度出一期《特殊教育情况简报》,在全市校长会议上发放,将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海门市教育质量百分考核”,占一定分值,以此来推动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紧紧抓住资源中心项目建设的契机,不断完善政府为主、社会支持的特殊教育发展保障体系,建立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推动全市融合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本文刊发于《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7期。